老子说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”意在说明事物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,朴素确也深刻。这其中有无、难易、长短、高下、前后等五组都容易理解,大概是因为视觉比听觉更让人记忆清楚,容易想象。音和声的对立关系直觉中却难以建立,我想了许久才有些明白。
声音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组合在一起表示耳朵的感知,准确一点是声波带动耳膜的振动感。实际上,音和声被用来描述不同对象。百科中的解释都太含糊,查音的时候,解释是声,而查声时候,又解释是音。有一种解释说音是有节奏的声,言外之意似乎是说音是一种特殊的声,说明的还是统一性,而难以体现音与声的对立关系。还有一种解释说音与心相通,声与耳相通,说得有些道理,却还不够直白。
音和声在现代汉语中虽被组合在一起用,却也还有很多分开的时候。音的词组相对较多,像音阶、音律、辅音、高音、低音、乐音、噪音等,在这些词组中,替换成声不合适。声表本意的词组相对较少,我能想到的是声带、声波,这两个词组中也不可被替换为音。看这些词组的规律,音多用来表示具有特定名称的听觉感知,从对立的角度来讲声自然就表示相反的状态,可以说是非特定名称的听觉感知。好像还是不够具体,静下心来,闭上眼睛,听,左边传来喝水的声音,同时左前方传来打哈欠的声音,不到一秒右边倒水的声音,点击鼠标的声音,关门的声音,全部都分辨得清清楚楚。试想,我们的视觉感知有这种能力吗,有,放在眼前的东西,是长是短,是大是小一目了然,为什么,因为有了对比,脱离了小的物体,就无法说大,没有短,也就自然显不出长。音和声是同样的道理,假想世界上只有水流声,一个频率一种音色,关门声是这个频率这个音色,甚至咳嗽声也是这个频率这个音色,那么耳朵必定单调极了,只有小提琴没有长笛的世界不会快乐。